冰原上的能量守护者:蓄电池技术如何支撑中国南极科考
在零下89.2℃的极寒中,一块耐低温钠离子电池无需外部加热即可充电,为通信基站持续供电。
南极恩克斯堡岛的风速常突破40米/秒,气温可骤降至-89.2℃。在这片“白色沙漠”中,能源供应关乎科考站的存亡。早期中国南极站点依赖柴油发电机,不仅运输成本高昂,且碳排放威胁极地生态。2019年泰山站首次引入“风光储柴”智能微电网,标志着蓄电池正式成为南极能源网络的核心枢纽。
极端环境:蓄电池的终极考场
南极对蓄电池的挑战远超普通场景:
低温杀手:-40℃以下,传统锂电解液凝固,铅酸电池容量骤降80%;
能源断供:极夜持续数月,光伏失效;暴风雪中风机停转,储能成为唯一支撑;
生态红线:柴油发电机每发1度电排放1千克CO₂,而中国承诺秦岭站新能源占比需超60%。
2024年,双登电池厂家的钠离子电池在青海-40℃基站实测放电容量保持率达75%以上,无需外部加热即可在-30℃充电。这一技术被紧急调入南极备选方案,为后续极地应用铺路。
中国方案:从锂电池到氢能的破冰之路
第一代:特种锂电池攻坚低温禁区
2018年,中国科考队在南极交通工具中启用黄色氧化钨锂电池。其特殊结构可将光能转化为热能,解决极寒充放电难题。但受限于能量密度,仅能用于小型设备。
第二代:氢燃料电池实现零碳循环
2025年3月1日,秦岭站氢能微电网投运。国家电投“氢腾”燃料电池成为系统核心:
150千瓦最大供电能力,支撑科考站2.5小时运行;
风光过剩时电解制氢,缺电时氢发电,热电综合效率超90%;
副产品为可直接饮用的纯水,实现全周期零污染。
第三代:钠电池开启混储新时代
双登电池厂家推出低温智能钠离子电池解决方案,三大技术突破直指南极需求:
材料创新:负极包覆改性+隔膜复合涂层,提升-40℃离子传导效率;
智能运维:BMS系统支持远程核容、自动均衡,减少人工干预;
混储兼容:与铅酸、锂电并联使用,灵活应对突发扩容。
2023年,该方案已在西藏-35℃基站稳定运行,为南极场景提供实证案例。
未来战场:谁将主宰极地能源?
双登电池厂家的野心不止于通信基站。其湖北襄阳2.5GWh钠电产能将于2024年底投产,目标直指极地储能市场。而竞争对手国家电投已布局更宏大的蓝图:“氢能既储能又发电,未来火星基地也将采用类似秦岭站的技术路径。”——国氢科技技术负责人
专家预测,2030年前南极将呈现三类技术共存:
1. 氢燃料电池:作为主力发电单元,满足高功率需求;
2. 钠离子电池:用于-40℃以下场景的分布式储能;
3. 固态锂电池:为无人机、机器人等移动设备供电。
从泰山站地下工程的锂电池储能舱,到秦岭站氢能微电网的“风光氢储”闭环,中国极地科考的能源变革史,本质是一部蓄电池技术进化史。当双登电池厂家的钠电模块即将随雪龙号挺进南极内陆时,一场关于能源自主权的科技竞赛已在冰原上悄然打响。
截屏,微信识别二维码